檢視 豌豆 的原始碼
←
豌豆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植物索引 | 植物名稱 = 豌豆 | 植物描述 =(學名:Pisum sativum,英文: pea)是豆科豌豆屬一年生或二年生攀緣草本植物。豌豆起源於地中海及西亞一帶,現在則遍布世界各地。能夠在貧瘠土地中生長,喜歡涼濕氣候,春播在 2 月中旬左右,秋播在 10 月中旬為宜。 播種前需要用冷水浸泡種子,施加氮肥有利於莖葉生長,促進豌豆苗繁茂,結莢時尤其需要澆水。當植株高度達到 30 厘米左右即可搭架供其攀爬。花期時容易發生霜霉病、角斑病、豌豆花葉病。蟲害有蚜蟲、潛葉蠅、豌豆象等。收穫時一般分批多次採摘。<ref>Wikipedia 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B1%8C%E8%B1%86</ref>。 台灣早年由荷蘭人引入,彰化縣和美、埔鹽、溪湖一帶盛產。 | 生長特性 = 一年生或二年生 | 群落層次 = 垂直攀爬層(vertical/climber layer) | 高度 = 搭支架,藤蔓可達 2 | 種植時節 = 春播在 2 月中旬左右,秋播在 10 月中旬 | 耐陰性 = | 合適土壤 = 能夠在貧瘠土地中生長 | pH = | 可食性 = 食用作物 | 改善土壤 = | 藥用植物 = | 動物飼料 = | 昆蟲棲地或蜜源 = | 植物群 = 可與香蔥、玉米、桑樹、果樹、菸草等多種作物套種,但不宜連續在同一地點栽培。 | 其他 = 豌豆採收一般會依其用途性不同而有所差異,加工用之矮性嫩豆品種可用機械採收;嫩莢用品種應在豆仁及纖維均未發達時採收,此類品種需每日以人工方式採收,採收適期為豆莢以發育至充分大小,但種子尚未明顯發育時;甜豌豆應在豆莢及豆仁充分肥大,豆莢與豆仁間無空隙,夾皮光滑呈鮮綠色時採收品質最佳;豌豆苗於豆蔓主枝生長至 11~14 節時,開始採收上部嫩梢,以一心二葉方式採收,主枝採收後會繼續萌發側枝,可陸續再採收分枝嫩梢。嫩莢豌豆早生品種自播種後 60 天,中生品種 70 天可開始採收;嫩豆豌豆及甜豌豆早生品種自播種後 70 天,中生品種 80 天,晚生品種 90 可開始採收;豌豆苗則自播種後30~40 天開始採收。天氣較寒冷時,各品種常延遲 5~10 天成熟。豌豆採收後應盡量放置陰涼處,一般於0℃,相對溼度90%RH狀態下可保存1~2星期。<ref>[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1053566&ctNode=9344&mp=1&kpi=0&hashid= 豌豆主題館]</ref>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植物索引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豌豆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常用連結
所有頁面
匯出頁面
匯入頁面
Take notes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